可活用在事業、愛情及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定律我們的生活周遭一定會有一些看不對眼或合不來的人,
但卻必須與之共事,這種人際關係中的百態被形容為「投緣與否」,
本書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形成「投緣」成因的好惡感情,針對各種實例,
具體介紹如何與棘手類型的人相處,使你的人際關係能夠更為順暢。
上面這段文字引用於博客來網路書店的介紹:)
這本書我覺得十分有趣,本書大約是三個部份,第一個主要是利用實驗結果來解釋我們有的各種情緒;
第二個則是針對我們在生活中的應對來做闡述,最後一部份則是利用Q&A來解答我們許多在職場以及愛情上的疑惑。
這本書我看的比較趕,但是仍是對裡面的實驗以及讀者的問題印象深刻。
其實一路這樣念下來,會發覺,感情這檔事遇到的都差不多,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台灣好像都差不多,
是因為我們都在亞洲嗎??
作者使用「投緣」這個辭彙來解釋人際關係中的百百樣貌,而這個詞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並非陌生。
常常我們會說這個人跟我很投緣,或是這個孩子跟我很投緣,其實都代表我們對他的或是他給我們的一種好感。
相反的,我們也常說:「唉,他跟我就是沒有緣」「唉,緣份就是這麼淺」「唉,緣份就到這裡了」之類的話。
相較於台灣社會對於緣分玄之又玄的感覺,這本書是用比較理性、比較心理學層面的東西來解釋「緣」。
一個人給你討厭與否的感覺,真的是很主觀的。
這是我念完的感覺,很多時候其實個性是一體兩面,然而我們在相處時,卻常常用一己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事物。
萬般皆下品,唯有「我」最高。
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寫照,有人會倚老賣老,有人經驗老到,然而,
有這些經驗不分享,或是一味只會用這些訓誡他人,
「你才幾歲?我幾歲?你懂個x?」
「我告訴你啦,這些事情喔......」
這些句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然而到底說者何意,看來聽者也是聽的糊里糊塗,沒好氣的心裡os說:
「是啊,我就是年紀比你小,所以你就可以這樣對我講話嗎?」
「恩,可是我感覺不出來你想幫我......」
我想這些獨白我們也在"心"中耳熟能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一個簡單的尊重,
或許今天我們真的年紀稍長,或者"很"長,但是,我們如果懂得用我們過來人的經驗,
給這些需要幫助、需要意見的人意見,用一種和緩、溫和並且體諒的口氣,不是更好嗎?
想當初要是有人這樣子好聲好氣的跟我們說,即使我們不遵守,事後想起來也會覺得是自己不應該,
但是如果當初告訴我們的人,是用那種命令並且語帶嘲諷的跟我們說這些訓誡,我想即是我們做錯了,
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書中也講到了遠距離戀愛的問題,其實,遠距離戀愛實在是一個比較不好的選擇。
畢竟兩個相愛的人因為長久的沒見面,很難能夠使愛情完整。當然如果前提兩個人都願意對自己下承諾,
那或許會不同。
不過現在的人其實對自己所要的往往也都不清楚,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安都透露在跟自己最親密的人的互動中,自己卻不曉得。
還以為這是一種體貼、一種照顧,殊不知,已經過了頭,變得患得患失,自己都覺得很莫名奇妙。
不是嗎?
這本書滿有趣的,只是因為日文翻譯的原因,有時候唸起來會有點卡卡的。
不過還是很推薦喔:)
謝謝你的閱讀,安赫與你一起過生活:)
閱讀使生命更美好:)
讓我們越讀越好